专利侵权案例:委托加工厂难逃侵权责任,连带赔偿+销毁库存

2025-07-24


         
                                                           
案例分析

    【案情简介】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原告A公司拥有名称为“笔记本电脑散热器”的外观设计专利,其发现被告B公司、C公司和D公司涉嫌生产、销售侵权产品—电脑散热器,遂提起诉讼。

    【案件难点】

    1.侵权行为认定:本案中,B公司辩称其未实施实质的制造行为,只是接受委托进行组装,且已尽到合理注意义务,不应承担赔偿责任。这涉及对委托加工行为是否构成侵权的认定,以及如何判断侵权行为的主观过错。
    2.外观设计比对:被诉侵权产品与专利产品在一些细节上存在差异,如散热窗数量、支撑腿形状等,需要判断这些差异是否足以使两者在整体视觉效果上产生实质性差异,从而确定是否构成侵权。
    3.赔偿数额确定:侵权产品的实际销售数量、获利情况等难以准确确定,导致赔偿数额的计算较为复杂。

    【案件结果】

    二审法院经审理,最终维持原判,驳回上诉人B公司的上诉请求。判决结果如下:B公司、C公司、D公司立即停止侵害A公司专利权的行为,并销毁库存侵权产品。B公司和C公司共同赔偿A公司经济损失。二审案件受理费由上诉人B公司负担。

律师说法

    【本案争议焦点解读】

    1.侵权行为认定:二审法院认为,B公司接受C公司的委托加工制造被诉侵权产品,构成制造行为。其在网站上展示被诉侵权产品,构成许诺销售行为。
    2.外观设计比对:二审法院认为,被诉侵权产品与专利产品在整体视觉效果上无实质性差异,构成近似。
    3.赔偿数额确定:二审法院认为,原审法院根据专利类型、侵权行为性质和情节等因素酌定的赔偿数额合理。

    【律师办案亮点】

    1.明确委托加工侵权责任:本案明确了接受委托加工的行为也构成侵权,且行为人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对于规范委托加工行为、保护专利权具有重要意义。
    2.细化外观设计比对标准:本案进一步细化了外观设计专利侵权比对的标准,强调了整体视觉效果的判断,为类似案件提供了参考。
    3.合理确定赔偿数额:本案在赔偿数额的确定上,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体现了对专利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也避免了赔偿数额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对企业的风险提示】

    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职责和流程。例如,研发部门应负责专利技术的研发和申请,生产部门应确保生产过程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销售部门应避免销售侵权产品。规范委托加工行为:对于委托加工行为,企业应签订详细的委托加工合同,明确双方的知识产权责任和义务。委托方应确保提供给加工方的技术资料和产品设计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加工方应严格按照委托方的要求进行生产,不得擅自变更产品设计或超出委托范围生产产品。

    防范侵权风险:进行侵权风险评估:在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企业应定期进行侵权风险评估。对于可能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产品,应进行详细的专利检索和分析,评估侵权风险。如果发现潜在侵权风险,应及时调整产品设计或停止相关生产销售行为。建立侵权预警机制:企业应建立侵权预警机制,关注市场上可能出现的侵权产品。可以通过定期市场调研、网络监测等方式,及时发现侵权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维权。

    (来源:广东茂达律师事务所)



阅读3
分享